“面包”滞销 “面粉”跌价
楼市预期生变 土地市场快速降温
房屋销售的冰冷态势,迅速蔓延到土地市场。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出现土地流拍、流标和底价成交现象,二三线城市这类*为普遍。据不完全统计,3月以来,流拍流标现象占比已接近土地市场的两成,底价成交比例同样明显增加。按照惯例,当房屋交易市场出现异动之后的4-6个月,才会传导至土地市场。但今年的土地市场走势,几乎和房屋交易市场同步。为何土地“淡市”来得如此快?
分析人士表示,当前楼市供需关系正趋于平衡,导致市场预期生变。多数房企对后市的看法偏向谨慎,加之资金链趋紧,因此放缓了拿地节奏。这种迹象预示,随着供需双双回落,今年房地产市场将迎来“小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库存量较大,“冰封”状态恐难以在短期内解冻。
流拍再现
土地市场趋冷的迹象从3月就开始显现,到4月变得更加明显。3月20日,天津土地交易中心拍卖大厅编号为津西青(拍)2013-03号地块*终流拍,成为今年以来天津土地市场第3宗流拍地块。
4月15日,苏州一举推出18宗地块,吸引了包括招商、旭辉、朗诗和仁恒等27家房企参与竞争,其中3宗流拍,5宗底价成交。当地开发商称,近几年来这种情况“相当罕见”。
4月16日,分布于济南6个区的9宗土地挂牌截止,其中长清区大小柿子园村的两宗土地因无人报价而流拍,剩余的7宗土地全部以底价成交。
4月18日,南京国土资源局公开出让四宗地块,其中为一宗商住地块,其余三宗为商业地块。从现场竞争情况来看,此次参与土地拍卖会的开发商只有5家,四宗地块均底价成交。
4月21日,杭州余杭组团33号地块成交,作为本月推出的**一宗宅地,起始价4.03亿元,容积率为1.4至1.5。*终,该地块仅有两家房企报名竞拍,江苏新城在底价基础上加价2万元直接竞得。
4月23日下午,天津市出让武清下朱庄一宗宅地,挂牌截止时仍无报价而“流产”。接下来出让的临西青大学城一宗宅地则以底价售出。
分析人士指出,4月以来全国土地市场可以用哀鸿一片来形容。除一线城市之外,多数二三线城市的土地交易市场趋于冷淡。流拍、流标、底价成交频现,竞争者减少,竞价次数也大幅降低。
今年一季度,这种冷淡就已现端倪。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主要热点城市上报异常交易地块90宗,较上季度减少94宗,降幅超过50%。中原地产的数据也显示,在仅剩一周的情况下,4月20家大型房企用于拿地的资金只有55.95亿元,不足去年同期的两成。
分析人士指出,上次出现土地市场全面冷淡的情况,还是在“新国八条”出台、市场处于冷淡局面的2011年。再往前数,就要追溯到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即便在这两个年份,市场的预期也从未这么悲观。
房企谨慎
“总公司去年就预警,除非价格和地段都特别合适,否则不要盲目出手,更不要拿高价地。”苏州某房地产公司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去年年末做年度策略时,公司就定下了“审慎”的基调。按照这个要求,今年以来该公司始终未在苏州市场拿地。
类似该公司的情况并不少见。根据上市房企的年报,在今年对土地市场和区域布局的策略中,多数房企强调了审慎原则。尤其是区域布局中,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开拓策略显得更为保守。
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出现明显分化。其中,一线城市因资源聚集,对需求有着持续吸引力;广大二三线城市则由于市场供应过大,市场趋于饱和,出现土地交易冷淡的现象。
张大伟还表示,房企拿地放缓的主要原因有三点:**,房价上涨幅度放缓。春节过后,房企与客群之间的博弈已经出现了微妙变化。部分区域的供需格局悄然生变,且降价现象迅速蔓延。导致房地产企业对市场的预期趋于悲观。第二,标杆房企在2013年土地储备充分,前10家大型房企在2013年购入接近4000亿元土地,土地储备提前完成。第三,2013年全国一线城市土地成交额创历史新高,达到5127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负债明显提高。加之今年5-6月信托兑付集中到期,因此企业在拿地策略上愈加谨慎。
相比之下,尽管一线城市的土地市场仍然“不愁卖”,但竞买者数量减少、竞价次数降低已是普遍现象。在北京等市场,一些地块也出现低价成交现象,去年以来的土地泡沫已有降温态势。
分析人士表示,土地市场走势比房屋市场有滞后性。按照惯例,当房屋交易出现明显降温之后的4-6个月,颓势才会传导到土地市场。但在此轮市场调整中,房屋与土地交易趋势的变化几乎同步。
“如果年初的判断是‘谨慎乐观’的话,那么现在只剩下‘谨慎’了。”某一线房企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表示,房地产市场走势的突变,让企业始料未及。如今企业对市场的信心空前降低,并转向“观望”。
今年3月下旬开始,杭州、南京、常州等地出现部分区域房地产项目降价现象,并迅速蔓延到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包括万科在内的大型房企也进入“低价走量”的节奏。同期,李嘉诚转让其在内地的**一个项目,似乎在警示内地楼市风险。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情况令不少开发商担忧,市场策略也调整至更保守的状态。
“冰封”延续
一位接近国土资源部的专家表示,部分区域市场饱和,甚至泡沫面临破裂,已是整个业界的基本判断。因此,即便政府出台救市政策,对市场的**作用也很有限。
他认为,从整体市场来看,“供不应求”的时代已经过去,利润下滑、拿地成本提高、销售速度放缓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大趋势。多数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收缩战线、降价走量是共同的选择,也是“聪明的选择”。
事实上,从我国真正实施住房市场化改革算起,至今不足20年,房地产的黄金时代缘何如此快就要终结?该专家表示,在“土地财政”的驱动下,很多地方政府此前大量供地,造成区域内的土地和房屋供应很快达到饱和。同时,由于产业、交通等配套不足,导致城市化进程缓慢,存量房屋难以消化。
与买方的冷淡相比,卖方仍在积极推地。4月以来,广东、福建、安徽等地的地方政府纷纷召开推介会,以较优惠的政策寻找买家。其中,安徽安庆还在北京举办土地推介会,共推出28宗、4250亩土地。但其前景并不被业界看好。分析人士还指出,随着土地改革的推进,农地入市步伐也将加快,其对土地市场也会带来不小供应压力。
土地市场与房屋市场双双降温,正揭示出一个事实: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已经降至冰点,供需双方都在观望。多数机构均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将不可避免地维持低位,并可能进入较长时间的“冰冻期”。
分析人士指出,就土地市场而言,如果土地交易低迷的时间持续过长,未来一到两年间,部分区域市场有可能再次面临供应短缺情况,届时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波动。
事实上,供应端颓势已经出现。**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29090万平方米,下降25.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21238万平方米,下降27.2%。同期,房屋竣工面积也有一定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库存量的积压,土地市场的“冰封”恐将持续。根据**统计局的数据,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2163万平方米,比2月末增加766万平方米。按照现有的销售速度,去化周期将超过8个月。分析人士指出,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异性,部分区域的去化周期将超过12个月,库存仍处于“严重积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