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智慧城市的四梁八柱架好,要避免大规模大方案,不做细工的现象。”8月2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表示,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很难先有一张施工总图,只能各个领域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区分轻重缓急,构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智慧子系统。
未来的智慧城市可能在某些方面颠覆性地改变城市的功能,以及市民的生活。全球范围内,都在大面积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单国内,就有超过500个城市,同时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但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领域极其广泛,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很多技术并不成熟,也导致了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有很多路径上的争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采访发现,鉴于不同**和城市对智慧城市运行方式和践行效果的理解各有不同,业内普遍认为,从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概念而言,世界经验对中国并未有框架性的可借鉴性,但毋容置疑这对政府执政理念,相关体制机制设立都带来新的思索。
面临四大问题
凭借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主要城市对智能城市的推进有着极高的热情。
根据**发改委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座城市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而根据德勤统计,全球范围内共有约1000座城市正探索智慧城市逻辑的发展,中国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份额。
在此前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中提到,当前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大部分处在**和第二阶段,220个城市评价平均得分为58.03,超过一半的城市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在**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看来,当前国内尚未出现可复制或相对**的智慧城市系统出现。
在8月21日举行的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李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内发展智慧城市面临碎片化、政府过度关心、缺少系统性连接、社会参与积极性不够等问题。尤其在政府的推动方面,李铁表示,不要当做政绩工程,更多应体现在提高智慧城市的投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李铁也强调,智慧城市的推进一定是更具市场化的过程,相关政策方并不急于出台政策,而是希望通过推动具体时间,实现智慧城市不同样板,再以此总结规律,转化成政策的推行。
在他看来,理想化的智慧城市应当有一个城市大脑,将碎片化的智慧内容进行连接,通过智能化、大数据的方式,进行全面、系统化的服务。这不仅仅针对目前普及率较高的提高政务效率上,更应体现在提高对整个社会的服务上。这个大脑覆盖范围可以是一个城市,或某一建筑、园区。他同时指出,智慧城市同时可以与城市化有机结合,这一趋势已十分明显。
对于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态势,李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智慧城市将来必然会经历空间发展不均衡的状态,这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骆轶琪
且国内智慧城市成型的过程也不会全面开花,但会出现在不同落点、不同模式上的亮点。比如以地产商主导,以运营商主导,以城市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独立形成不同模式。不同模式之间相互竞争,各城市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这也有前提,即智慧要素注入越多、智慧度越高,同时要有较高系统化程度和城市大脑的研发水平。“很难说我们的信息革命和技术革命、智慧产品发展到什么程度。但可以肯定,在推进不同单元的组合和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面对社会智慧要素的空间重组和系统化整合和市场化带来的竞争,包括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反馈,一定会催生新技术的产生。”李铁表示。
设计需求导向的智慧场景
虽然从整体框架来看,业内认为海外市场还没有值得中国市场借鉴的发展逻辑,但从具体落地的视角来看,却有可供参考的空间。
8月22日,德勤中国政府及公共服务主管合伙人马炯琳向记者表示,在欧美和日本等**,智慧城市发展更多是针对某一核心问题或痛点,进行智慧化改造。相比之下,中国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更多是相对大而全的范畴,因此难免会遇到阻力和难题。未来不管是在国际还在中国发展智慧城市,更应强调需求导向,以解决痛点为目的。
其他**代表也有类似的看法,韩国土地住宅公社本部长赵显泰就表示:“我们现在更多要考虑到怎么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型,让智慧城市和智能城市更关注人,关注消费者和消费模式。韩国的基础设施在过去这么多年借助智能城市的平台,改变和改良得非常明显。”
“***目标应当是,基于需求出发的智慧场景设计,用IT技术来解决。应当从小而精、小而深的理念入手。”马炯琳指出。
在智慧城市**过程中,马炯琳提议道,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要尤其注重实际落地性。比如迪拜,不同于短期内找研究院或机构进行分析,然后执行,而是建设如“智慧城市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常设机构,其中人员包含IT研发人员、心理学、社会学、城市**等方面的专家,通过**发挥各自专长,将其职能贯穿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和实施各环节,并视实际情况调整。
赛迪方略副总裁郭慧鹏也指出,持续性发展尤为重要,这源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长期工程,在项目前期建设,对市场需求把握和客户认知等未必是理想状态,因此后续应当持续优化和完善。“不单是建设,更多要考虑项目如何运营推广和后续服务。后续不断循环、迭代、优化调整,先不要大而全,而是不断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比如未来或许移动终端会提供更多智能城市的职能化服务。”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骆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