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发布的今年**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按照惯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分析,其中大家重点关注的是个人房贷数据。不出所料,个人房贷规模继续回落。但“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安居宜居”的愿景又需要贷款来支持。如何在二者之间寻得平衡,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拓宽或创新个人房贷供给渠道。
截至今年3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较上年末低2.2个百分点。在“房住不炒”定位的影响下,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措施收紧了个人房贷发放的规模。
央行在报告中提到,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3月末,已有85个城市的373个保障房建设项目通过贷款审批,并按进度发放872.1亿元,收回贷款本金793.1亿元。
**的政策是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多渠道保障就应该包含个人房贷渠道的拓展。
众所周知,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措施严格控制房价,但普通家庭若想新购或改善住房,就需要从银行获取商业贷款或公积金贷款。然而,受制于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刚需购房者已经感受到了个人房贷申请的难度有所加大。
如何化解普通居民支付高额房款这个矛盾呢?这就需要拓宽或者创新个人房贷的供给渠道。比如前几年议论的基于住房公积金设立住房银行,让公积金既能实现保值增值又能为刚需居民提供相对低价的信贷支持,或者家庭直系亲属使用公积金可提高一定比例的贷款额度,再或者根据不同地区在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解决刚需和改善性住房居民的信贷需求,等等。
2017年,住户部门杠杆率为55.1%,比上年高4个百分点,增幅比2012年-2016年年均增幅略低0.1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杠杆率主要反映的就是房贷情况。综合来看,目前的住户部门杠杆率并不算高。
高房价的现实是存在的,普通居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景也是存在的,而房贷就是这两者之间的润滑剂。相关各方都应该开动脑筋(笔者上文提到的措施只是抛砖引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展或创新个人房贷供给渠道。
(免责申明:本文为转载,对于本文内容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转载仅为更好地传播信息,别无他用,如涉及侵权,请尽快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