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下雨公园就会有积水,既耽误市民休闲,又影响公园景观,现在园区可谓是‘旧貌换新颜’,不仅没了逢雨必涝的问题,还多了不少利用雨水打造出的新景观。”近日,在广西南宁市的石门森林公园,摄影“发烧友”胡雁一边拍着照片,一边开心地和记者聊起公园的新变化。
胡雁感受到的变化源自南宁市正着手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去年4月,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作为试点城市之一,有着“中国绿城”之称的南宁随后启动了项目建设三年实施计划,正式拉开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帷幕。
“石门森林公园是此次南宁试点建设示范区之一,通过增设透水沥青、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海绵化设施,我们对园区的汇水区域进行了全面改造,既达到下渗、滞留、净化雨水的效果,又起到了美化景观的作用。”负责公园改造**工作的韦护说。
记者走访发现,受益于海绵城市建设,如今南宁市越来越多的路段和易积水区域开始像石门森林公园一样发生美丽“蝶变”,市区的“海绵”效应正逐步显现。记者日前在曾饱受积水内涝问题困扰的南宁市南湖公园看到,一场中雨过后,改造后的地面难觅积水踪影,不少市民仍如往常一样在公园道路上散步休闲。
“通过海绵化改造,不仅公园备受诟病的积水内涝问题得以解决,连湖水污染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缓解。”南湖公园副主任何贤福说,经过改造,公园地下配备了具有净化、过滤功能的蜂巢型蓄水结构,蓄水通过渗透口排放到南湖时,污染物可较直排减少80%以上。
“通过海绵示范点建设,一些居民小区和学校的排水、用水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参与海绵化改造项目建设的南宁青秀区住建局副局长陈超凤等人介绍,通过在小区、学校内配备雨水调蓄池和植草沟等改造项目,能够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净化,收集的水经处理后还可用作小区景观补水和绿化浇灌及道路冲洗等。
在南宁市第三中学,随着雨水管理利用效果的提升,校区的“海绵”作用日益凸显。“我们结合学校特点,建设了绿色屋顶、生物滞留带等海绵化设施,同时,依托无动力一体化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等海绵化改造项目,雨水成为学校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的新用水来源,此举每年可为校区节约15000多立方米的自来水用水量,减少水费支出近4万元。”负责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经理吴波说。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南宁市相关部门还结合区域实际
情况进行了探索。在南宁市青秀山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其充分利用园区的自然条件,将雨水依靠重力导流到兰湖,而后利用多种水生植物对雨水进行入渗过滤,起到雨水净化作用。
“整个环节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净化以后的水质基本能达到地表四类水质。通过兰园的雨水循环利用,园区每年可利用雨水1.1万吨,节约提水电费120万元。”青秀山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依据**要求,南宁市自2015年至2017年期间将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面积54.6平方公里,总投资达87.71亿元,涉及水生态修复、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和排水管网项目等项目2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