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15日发布一季度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受GDP增长预期下调和产业调整发展影响。市场分化加剧,一线城市“房冷地热”现象突出。针对相关问题,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负责人、中国土地**勘测院地价所所长赵松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房冷地热”说明什么?
赵松认为,“房冷”说明房屋市场观望氛围较浓,购房者不急于出手,或受限于资金支付能力 (银行收紧购房贷款)不能形成有效需求,房屋供需矛盾趋于舒缓,供需力量对比正在调整。“地热”则说明开发商对未来的正常经营、获利仍充满希望,所以踊跃出手拿地,形成有效交易。
赵松说,楼市与地市“时间差”是很正常的,二者间的影响要一个传导期。就目前情况而言,关键要分析清楚当前“房冷”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是个别楼盘营销策略,还是市场整体行情;是形成断崖式深跌,还是逐步降温。新一届政府强调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妨继续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培育更加理性规范的市场环境。
怎么看待“崩盘论”?
赵松表示,如果楼市真出现“拐点”,将在未来一两个季度后全面传导至土地市场,进而反应在地价信号中。“至于拐点是否就在眼前,我觉得整体而言,尚不会出现得这么快。”他说,经过十几年高速增长,我国楼市确实该随着经济降速、调整而降温,但降温、降价不代表 “崩盘”,价格小幅波动应该是正常市场常态。刚需仍然旺盛的区域热点城市强大的内在支撑还会持续一段时期。
“我倒是担心两种倾向,”赵松说,一是个别地方政府“闲不住”,等不得市场的自发调节,又要急于出手救市,非把小“泡沫”炒成大“泡泡”不可;二是舆论盲目跟风,把点上的问题炒成面上的问题,进而形成强大的“市场预期”,催动市场的大幅波动。
怎么预期地价走势?
赵松表示,2014年二季度,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因素依然存在。预计房地产调控将延续市场化机制主导,落实分类调控。预计商业、住宅用地价格上涨态势或将进一步缓和,工业地价持续上涨;城市间分化趋势进一步确立,部分城市地价或将止涨回落。
当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期,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叠加影响,对市场量价信号、预期变化,既要敏感跟踪又要理性解读、审慎应对,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下一步要强化分类调控,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要加强共有产权房用地、工业产业用地、养老用地等各类用地政策研究,完善可实施的配套制度机制,发挥土地政策助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