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优胜劣汰和版图重构,实际上是一个去泡沫化的过程,既是调控来之不易的成果,又符合楼市稳健发展的趋势。而龙头房企在多元化投资渠道上的布局,则有利于行业加速洗牌和整合。对大型房企而言,联手商业银行,既能带来稳定投资利润,又能增强品牌效应,借助银行的专业化优势,提高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率,降低财务风险,以更好地应对即将带来的市场调整。
编者按恒大、越秀、万科、绿地,近期诸多标杆房企把投资触角伸向银行业,凸显出布局地产金融的深远意味。那么,这透露出房地产经营形势的哪些端倪?将触发楼市哪些变局?是否会影响楼市调控?本报**刊发两篇报道,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进入新年以来,国内房企纷纷投资商业银行引起了广泛关注。越秀集团收购创兴银行、恒大地产参股华夏银行,表明大型房企的资本投资触角,早已延伸和渗透到了金融业。地产与银行的联姻,在触发房地产业变局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其会对楼市调控的影响。
众所周知,银行贷款一直是开发商所倚重的融资渠道。本轮楼市调控的核心举措之一,就是信贷政策,房企入股银行也引发了不少人担忧,这是否会减弱调控的效果?
业界人士分析,投资多元化无疑是大型开发商联手银行的初衷,在将给上下游带来一定融资便利的同时,并不一定会掣肘房地产调控,反而会促成房地产市场的行业洗牌和版图重构,从而促进市场进一步调整。
“银行信贷的原则之一,就是防止出现关联交易。”工商银行的一名信贷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银行的内控和管理体系已经相当完善,自身会根据行业的发展前景和项目质量来把控信贷投向。而且,银行对开发商贷款一直实行名单制管理,参股商业银行的绿地、恒大、越秀等均是大型龙头企业,不仅资金实力强,而且占有着较大的市场份额,本身就属于银行支持的对象。比如,1月份,恒大集团就与浦发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浦发银行将向恒大提供单笔200亿元的综合授信。
由此可见,拓宽融资渠道只是房企入股银行的原因之一,双方的联姻属于正常的资本联合,勿需过度解读和担忧。与此同时,标杆房企频频的投资动作,却透露出房地产业洗牌将加速的端倪。
1月份,银监会召开的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强调,严控房地产贷款风险,高度关注重点企业,防范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可能产生的风险传染。业界对房地产市场调整潮到来的预期可见一斑。随着调控深入推进,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走出了暴利模式,在未来土地和融资成本升高,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资本实力、品牌效应将是房企赖以生存的底牌,而中小型开发商的生存空间将持续压缩。
入股商业银行,无疑凸显出龙头房企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布局地产金融的意图,实际上这些大型房企在行业并购上也不断攻城略地,趁机扩大市场份额。根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统计,2014年1月中国并购市场从披露的并购案例总金额来看,房地产行业居首,披露金额的案例20起,披露金额为26.31亿美元,占披露案例总金额的34.8%。
房地产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从本轮调控启动以来,虽然开发商整体盈利仍很可观,但是不少企业的负债率也一度大幅攀升,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一些实力较弱的小型开发商不得不出售股权、债权或其他资产。而广东顺德和杭州,也曾出现过小型地产商破产的情况。随着收购兼并潮的升温以及行业洗牌的加速,未来房地产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有观点认为,我国房地产业走过了一段粗放式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在过高的利润以及不少城市的楼市泡沫上。而随着调控效果的持续发酵,房地产业也将迎来一个彻底转型,整体行业利润回归正常水平,不可避免地出现优胜劣汰,一些负债率较高、资金杠杆使用过大的开发商,将被淘汰出市场。而有着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大型房企,则会借机并购小型开发商,进行新的战略布局,继续上演“大鱼吃小鱼”的好戏。
市场的优胜劣汰和版图重构,实际上是一个去泡沫化的过程,既是调控来之不易的成果,又符合楼市稳健发展的趋势。而龙头房企在多元化投资渠道上的布局,则有利于行业加速洗牌和整合。对大型房企而言,联手商业银行,既能带来稳定投资利润,又能增强品牌效应,借助银行的专业化优势,提高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率,降低财务风险,以更好地应对即将带来的市场调整。
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明显的系统性风险,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金融机构已在积极应对,嗅觉敏锐的开发商也早已感受到了市场大调整的气息。与过去高杠杆、低利率、房价持续上涨相比,开发商如今身处的经营环境已不能同日而语。多元化投资,已经成为手握重金的开发商主动转型的现实选择。
而从长远来看,新型城镇化仍将为房地产业创造出较大的发展空间。只不过,随着发展模式转型以及阶段的转换,如今的房地产业已经步出人人都可分一块蛋糕的时代,行业深度整合和洗牌将是长期发展趋势,开发商投资和经营策略的调整,也是行业巨变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