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一轮房地产调控的又一特色,是关注地区间差异,发挥地方政府作用。过去的每一次房地产调控,都是国务院或建设部出台政策,然后由各地制定细则。而新一轮调控主要由地方政府唱主角。**出台政策的城市是深圳,北京次之,估计上海、广州等城市也会有相应动作。
“房地产调控政策会加码吗?”10月23日北京出台“京七条”后,购房人的关注焦点又一次投注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上。
对此,叶檀给出回复,很多人寄希望于四季度房地产调控政策加码,但四季度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你们看到新政策出台了吗?”
对于北京市出台的“自住型商品房”能否被市场买账,叶檀也持怀疑态度。根据北京政策,这批自住型商品住房房价按同类住房市场价70%左右出售,满5年之后,如果要进行买卖的话,需按届时同类住房市场价与购买价格差额的30%补交土地收益。叶檀认为,这和上海保障房政策中的共有产权房非常相像。
在上海的保障房政策中,共有产权房,实际上也就是经济适用房,政府和购房人各占一部分产权。当**卖房的时候,作为共有产权方,政府拥有优先回购权;其次,卖给政府之后,溢价收益仍然要交。只要算一算账,购房人就会发现,辛辛苦苦买了套房,过了5年之后想卖房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几乎不会有什么收益。
这导致上海的共有产权保障房推出之后,虽然房价一直在节节上升,但是申请经济适用房的“刚需”们却很少。叶檀估计,北京的自住型商品房也没有人会去买。
另一方面,叶檀以她从央行网站统计的个人储蓄存款数据作答,目前实名的个人存款额是50万亿人民币,比去年年初37亿的个人存款增加了35%。“以此来看,中国人真是不缺钱。”
不过,叶檀建议投资客们在“投资房地产的同时进行多元化的配置”。虽然认为房地产还在上升,叶檀也提醒投资客,要注意政府加息、房产税和存量税这样的征兆。
“京七条”暗示中国楼市调控新思路
FT中文网则发表评论文章称,“京七条”暗示中国楼市调控新思路。以下为文章节选:
从“京七条”看,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借鉴了这些教训,把重点转向了增加供给。
新一轮房地产调控的又一特色,是关注地区间差异,发挥地方政府作用。过去的每一次房地产调控,都是国务院或建设部出台政策,然后由各地制定细则。而新一轮调控主要由地方政府唱主角。**出台政策的城市是深圳,北京次之,估计上海、广州等几个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也会有相应动作,而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则预期不会有新政出台。
不部署全国统一的调控政策,是由当前楼市形势决定的。尽管从统计数据看,房价仍呈现全国普涨态势,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上涨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截至三季度末,“北上广深”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都超过了20%,而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的同比涨幅大多为10%左右。从销售情况看,“北上广深”出现了“日光盘”,而不少三、四线城市的住宅出现了滞销。可见,地区间的差异决定了出台全国统一的调控政策已无必要。
尽管此次调控借鉴了过往经验,但仍然对其成效抱谨慎态度:
一是,中国货币扩张仍然过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政府左右的,不是中国政府能够主宰的。只要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持续,中国货币快速扩张的势头就难以结束,房价当然难以控制。
二是,不合理的土地出让制度。房价上涨与土地财政有直接关系。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规定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不能进入市场,只有地方政府才有资格出让土地。此项不合理制度导致地方政府成为土地的超级垄断者,土地价格一定是易涨难跌,房价当然就是水涨船高了。
美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充满变数,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同样充满变数。中国房价当然也存在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