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火车站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成运营,大部分时间每天进出仅5-6个班次,曾被冠以“全国*休闲的火车站”之名。这个略带冷幽默的称谓,既有自嘲的味道,更多地道出了北海人的失落与无奈。
记者从市铁路办了解到,远期**每天往来北海列车可达47班次,但根据目前安排,开通初期计划不少于10班次,具体班次将根据客流量适时调整。
“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景象必将渐行渐远。这是一次合乎常理的“回归”,北海人期待已久的,不只是热闹、繁华的表象,更是北海城市魅力、经济活力等内在因素的提升。
“高铁开通后,肯定会给高铁站周边带来密集的人流。”市铁路办主任包盛忠说,这必将带动周边地区的餐饮、住宿、办公、旅游业、购物、娱乐等行业兴盛,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商圈。
“据统计站前区域仍有30多万平方米商业体量可供开发,算起来与目前北部湾商圈商业面积不相上下,搞起来**能形成一个新商圈。”国内**商业地产专家——南宁仙舟商业地产公司董事长张国宏在北海及区内各地从事商业地产多年,在他看来,站前商圈的形成“有理有据”。
“从交通位置看,高铁站位于北海城区版图*中心位置,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从商业格局来看,它未来几年将成为北海市区人流量**、*活跃的窗口。这些都让站前商圈形成变得非常实际。”张国宏说,“站前路**建设成为步行街的条件也非常好。”
近年来国内出现不少这样依托高铁“崛起”的区域:苏州北站是京沪高铁由南向北的第三站,围绕高铁站,苏州市相城区**出一片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开发建设宾馆、会展、酒店、商务、商业、居住等配套设施,其目标是打造成为“苏州市**门户”。曾被称为“捡来的孩子”的相城区,一跃成为苏州北部新城的经济引擎,仅半年便成功“吸金”逾50亿元,吸引12个项目落户。
采访中不少人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北海站前区域刚处于开发初期,但这反而让其拥有“后发优势”。这种特性让站前区域在北海火车站“变身”高铁站之后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张白纸更容易描出美丽的图画”。琅东—南宁城市CBD(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凤岭—南宁CLD(中央居住区)的构筑,都是“后发优势”发挥潜能的真实写照。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到2020年北海将迈入大城市规模行列,市区人口将由目前的50-60万上升至100—120万。
“北海在向大城市迈进过程中,传统商业区肯定会变得拥挤,人流、车流、商业流等必然要实现分流,从而导致城市新商业中心的出现。”张国宏说。
有研究指出:高铁客运站是一个城市的交通枢纽中心,往往与其正对城市街道皆为一个城市新商业或商务发展轴。对此一些人认为,高铁站通常位于城市边缘地区,而北海高铁穿城而过,是市区划分南北的分界线,北海高铁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具备成为城市新中心*有利条件。
如同一颗大石头投入湖心引起阵阵涟漪。一系列出乎意料的变化将以北海高铁站为圆心,涉及更多的领域。包括北海在内的北部湾城市群,同样不可避免地涵括在高铁“涟漪”中。
据了解,2013年4月自治区政府批复实施北部湾同城一体化方案,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打造成北部湾城市群,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终将北部湾经济区建成中国经济增长新一极。
相对于单一城市所注重“小而全”,城市群强调的是成员间优势互补和相互支撑。凭借高铁的高速,城际间往来变得速捷,这让城市互补成为可能,城市分工格局得以实现。北海能清晰地朝着自己的定位与方向发展,一系列相关产业将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
虽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采访中记者听到*多的一种声音是:北海要先行一步,向先期开通高铁且具有可比性的城市学习,提前预估客流量、借鉴其他城市成功做法等,“为北海高铁时代来临做好充分准备”。